“保护珊瑚、爱护海洋,是我校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海洋强国战略的具体举措,学校珊瑚馆将提升软硬件设施建设,更好地展示珊瑚生态系统的美艳,展示我校的科研成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前,我院生态环境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教研室负责人王沛政教授接受我校记者采访时满怀信心地说。
言传身教践行启发式教育
一直以来,王沛政都坚持启发式的教育理念,“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始终是王沛政践行的教育方式。他认为,老师不仅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提高自学能力,因此,在与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他总是会第一时间分享自己在科研和学习中的心得,并结合学生的特点,耐心地给予指导和建议。同时,作为一名科研人员,王沛政深知独立思考和抗压能力的重要性,他经常告诫周围的年轻人,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准备,当在科研工作中遇到失败,要学会咬牙和坚持,如果在尽力坚持过后依然没有解决的办法,就要学会绕过去,换条路走,不管在科研还是生活中,都要拥有这种乐观主义精神。
在王沛政的鼓励下,18级海渔专业的学生刘春伟和19级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学生吴小芳从大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假期加入珊瑚研究团队从事研究和课程学习,他们不仅能与珊瑚研究团队的外国老师熟练使用英语交流,更是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收录文章。王沛政以身教为先,扬己所学,与同学们在科研的道路上一同前行,并对学生的研究及课程学习提供专业的帮助与指导。
产学研合作结出累累硕果
近年来,由王沛政组建的珊瑚研究团队与大三亚周边涉海企业展开了广泛的科研项目合作,签订了合作合同,共同开展了涉海项目申报。值得一提的是,该团队还承担了学校2000万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项目,目前项目处于收尾阶段,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预计不久将申请国家级海洋牧场项目。
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珊瑚研究团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2021年珊瑚研究团队在三亚崖州湾海域以人工鱼礁、树状、网格状苗圃为载体进行鹿角珊瑚和软体珊瑚海洋生态修复,修复面积已达1亩,存活率在70%以上,增加珊瑚覆盖率10%,生物多样性提高15%,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2021至2022年珊瑚研究团队全面收集了三亚、西沙、南沙海域的软珊瑚等重要的生物材料1400余份,团队利用分子标签、生物学、高清生物图像信息等技术,科学系统的研究了南中国海的软珊瑚的生物多样性。
据悉,瑚研究团队研究方面主要方向为珊瑚礁海洋牧场建设研究、珊瑚礁的生态修复、珊瑚生物学等。目前团队有老师4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外教2位,分别来自伊朗和马来西亚,团队有在读研究生3位,其中一位是非洲留学生。
立足服务助推科普教育
珊瑚礁生态系统是以珊瑚礁生物为中心和生活在珊瑚礁环境里无数生物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也被称为海洋之肺。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海洋生态系统。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珊瑚资源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引起了全世界广泛关注,保护珊瑚日益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
为了让保护海洋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海洋科普提升民众保护海洋的意识,我院珊瑚研究团队在校内建立了120平米的珊瑚活体种质养殖馆,养殖各种珊瑚活体70余种,建立了50平米的热带鱼类、贝类、螺类、珊瑚等近千种海洋生物标本馆。2021年,珊瑚馆成功申报并批准为三亚市科普教育基地,目前,珊瑚馆正在申报海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2022年,珊瑚研究团队还承担了崖州湾科技城产处中心珊瑚生态缸展厅的建设和维护,崖州湾科技城产处中心珊瑚生态缸展厅不仅是海洋生态保护宣传的重要窗口,也极大展示了我院的科研实力。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以来,王沛政充分发挥自己在海洋环境与生态领域,特别是珊瑚礁生态修复等方面的专业优势,主持完成省部市级项目多项,共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获授权专利20余项。2020年起,王沛政与学校相关老师合作组建珊瑚研究团队,着力开展珊瑚礁海洋牧场建设、珊瑚礁生态修复、珊瑚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该团队已经获得珊瑚生态修复的相关证书,并在校外珊瑚基地保存了近百种珊瑚种类,利用微断肢技术繁育了上千颗珊瑚群体,为今后开展珊瑚礁海洋牧场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贺梦雯)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