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浩瀚的海洋科技领域,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怀揣梦想,以创新为帆,在未知的深蓝中探索无限可能。马维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从校园科研团队到创业先锋,他以智慧耕耘,以热忱钻研,以热爱照心,用坚持与智慧攻克技术难关,最终在国家级竞赛中崭露头角。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他的团队,更点燃了他投身海洋科技的创业激情。如今,他正以实干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蓝色传奇。
创立碧蓝之海
出于对海洋技术领域的热爱,大学期间,马维克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并与同班同学何璇共同创立了碧蓝之海团队。马维克深知,海洋技术是一个交叉性极强的学科,需要团队成员在多个领域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复杂的科研任务。因此,团队汇聚了从机械设计到嵌入式开发,从流体仿真到电子工程各个专业的学生,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成长。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碧蓝之海团队从寂寂无名到斩获各类竞赛大奖。
然而,这一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2023年全国海航赛决赛中,身为队长的马维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国赛前一天,机器人下水测试时出现了问题。由于机器人最初设计时采用了相对廉价的材料,且使用时间较长,摄像头的线皮出现破损,导致通讯板和摄像头共用的电源发生损毁,机器人因此失去了通讯能力。原本,马维克的团队是国赛第一个上场的队伍,但突如其来的问题让他们陷入了困境。尽管他们向举办方陈述了问题,并请求将比赛顺序调整到最后一位,但时间依然紧迫,无法在比赛前空运新的舱内板子。团队成员们心情低落,围坐在一个小屋子里,看着拆散的零件无可奈何。就在大家几乎放弃的时候,马维克重新整理了工具,突然想起他曾让朋友空运过来的一件工具——硫化胶水的灌封壳体。
马维克灵机一动,决定尝试另一种通讯方式:绕过原本的通讯线设计,摒弃供电和通讯通用的多芯线缆,改为外接一根通讯线和一根供电线,并用硫化胶水固定接口,再用扎带绑扎,形成复合线缆。在比赛开始前6个小时,也就是当天凌晨一点,机器人终于通讯成功了,团队成员们长舒了一口气,紧绷的神经终于得以放松。他们迅速检查了各项数据,确认一切正常后,立即投入到最后的调试和准备工作中。虽然疲惫不堪,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兴奋与期待,仿佛胜利的曙光已经近在眼前。
最终,在决赛报告厅里,当队员们看到“我院全国一等奖”的颁奖结果时,队员们的眼角都湿润了,这不仅是对他们技术能力的认可,更是对他们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精神的最好回报。这次经历让马维克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海洋技术的热爱与信念。
迈上创业之路
毕业后,马维克选择了创业,成立了一家科技公司。对于一名本科生而言,创业初期最大的困难是拿到投资款。然而,马维克并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在各类竞赛中获得的优异成绩,成功拿到投资款。
马维克自大学起便投身于海洋技术领域,专注研究鱼雷AUV和无人潜航器。特别是研究无人潜航器和鱼雷状AUV的流体和结构。他深知,海洋技术的研发需要深厚的理论基础,更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验证和改进。创业初期,尽管面临资金匮乏与市场开拓的困境,但凭借大学积累的深厚技术功底,他和团队在技术研发上进展顺利。如今,马维克亲自主导研发的样机已完成,计划于四月投入市场。他始终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清晰认知自身能力、明确发展方向,是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
书写崭新篇章
从海洋技术专业的学生到创业公司的总经理,马维克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挑战与机遇。在马维克看来,大学生活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综合能力的重要阶段。在校期间,他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和竞赛,这些经历不仅让他掌握了扎实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正是这些能力的积累,为他后来的创业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今,他所创办的公司已经成长为海洋技术领域的一颗新星,不仅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还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马维克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深耕海洋技术领域,探索更多的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推动海洋科技的进步和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贡献一份力量。他用坚持与创新书写了自己的青春答卷,也用行动诠释了海洋技术学子的责任与担当。正如马维克所说:“很多事情是你人生中必须要走的路,只要不放弃,总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马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新一代青年学者的坚韧与热情,也看到了海洋科技未来的无限可能。
(责编:陈秋诗)
相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