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礼党代会】我院:转海八年“海味”浓
作者:卓越 来源:党委宣传部 时间:2023-07-02

629日,我校印发《我院博士硕士学位点立项建设实施方案》,有序推进学校博士硕士学位立项建设点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至此,我校拥有包括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在内的10个硕士点,海洋科学、水产、工商管理学被列为海南省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点。

涌现一群“闯海人”

近年来,我校深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积极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创新,涌现出一群顽强拼搏的“闯海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苏静副教授经过层层筛选和培训后,成为了一名深海潜航员。她多次随“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前往各地进行科学考察,参与和见证了我国潜水深度的一次又一次突破。20204月“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我国南海海域展开了实地考察和样本收集,她以潜航员主驾的身份驾驶“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3次下潜,圆满完成下潜任务。海洋科学技术学院宋陶然副研究员于202110月参与“奋斗者”号载人深潜应用科考航次TS21-2,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赴马里亚纳海沟执行载人深潜任务,成功下潜突破10026.5米,成为国内第5位和全球第8位下潜至万米的女性科技人员,获取了珍贵的万米深渊岩石、沉积物及海水样品以及地球物理数据。还有王昊寅博士也成为国内高校首位在南太平洋深渊下潜的科研人员。


水产与生命学院副院长黄海带领院士工作站团队突破了石斑鱼种质评价、亲鱼强化培育、精子冷冻保存、杂交制种、工厂化育苗、池塘育苗、鱼苗标粗、池塘养成和网箱养成等多项关键技术,采用集成创新、典型示范及辐射带动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了“产、学、研”及“技术专家+核心示范户+辐射户”的推广模式,建立“研、产、销”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机制,推动我国石斑鱼养殖产业发展。研发的杂交石斑鱼池塘工程化循环水育苗技术自2020年起已在陵水德林诚信水产有限公司进行示范推广和成果转化。至今已示范推广4120亩,培育良种6630万尾,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生态环境学院王沛政教授组建珊瑚研究团队在三亚崖州湾海域以人工鱼礁、树状、网格状苗圃为载体进行鹿角珊瑚和软体珊瑚海洋生态修复,修复面积已达1亩,存活率在70%以上,增加珊瑚覆盖率10%,生物多样性提高15%,营造了良好的海洋珊瑚礁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20212022年珊瑚研究团队全面收集了三亚、西沙、南沙海域的软珊瑚等重要的生物材料1400余份,团队利用分子标签、生物学、高清生物图像信息等技术,科学系统的研究了南中国海的软珊瑚的生物多样性。此外,团队还在校内建立了120平米的珊瑚活体种质养殖馆,养殖各种珊瑚活体70余种,建立了50平米的热带鱼类、贝类、螺类、珊瑚等近千种海洋生物标本馆。目前,珊瑚馆已成为三亚市科普教育基地,正在申报海南省级科普教育基地。

新建一批涉海学科

近年来,我校紧密对接海南自贸港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夯实学科基础,完善涉海学科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构建。海洋科学、水产、环境工程、海洋工程、民族学、工商管理等8个学科先后入列海南省特色重点学科。以海洋为龙头的学科体系已初步形成。重点打造海洋科学与技术、海洋生命、海洋生态环境、海洋旅游、民族与人文等五大学科群。2023年还增设了国际航海学院和国际船员培训中心。其中,海洋科学连续入选海南省第四轮、第五轮省级特色重点学科,2021年获批一级学科硕士点。该学科拥有特聘院士等高层次人才领衔、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国家和省级人才50人,2个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建有省部级平台4个,实验室总面积35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3000余万元。学科聚焦热带海洋,以海洋装备研发为支撑,以海洋调查为基础,以物理模型和多尺度数值模型为手段,研究热带海洋特色多尺度动力生态过程,服务热带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支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海洋产业创新和产业融合提供科技支撑。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和省部级课题80余项,总经费5000余万元,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获得省部级科技奖7项。


水产学是我校优势特色学科,目前拥有“热带海洋生物资源利用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海洋渔业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3个,院士工作站1个,实验室面积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仪器设备3600多万元。团队现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人,省级认定领军人才2人和拔尖人才各 1 名,南海名家1人。海南省双百人才团队“水产南繁种业创新团队”负责人1人,核心成员6人。近两年来,累计承担了省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资助科研经费2000多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海南省重大科技项目1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发表论文100多篇,出版专著8部,申请专利30余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学科聚焦国家南海战略、聚焦社会、科技和人才需求,服务“一带一路”、自由贸易港建设和海洋农业发展,围绕“生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主题,突出“热带”“海洋”特色,鼓励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水产学为龙头,以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学科为支撑的学科群,在“热带海洋生物遗传学与育种、热带海水健康养殖与设施渔业、南海生物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热带海洋食品贮藏保鲜与加工”等领域形成鲜明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特色,为提高热带渔业生产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障食品安全与质量,促进南海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提供一些“海化服务”

近年来,我校立足海南,服务南海,聚焦社会需求,致力开展涉案海龟救护、海洋牧场建设等,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我校海南省海龟救护保育中心,2020年至今已接收最高人民检察院、江苏省人民检察院、徐州铁路运输检察院、海口市人民检察院等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涉案活体海龟586只,已分8批次放归395只经康复和野化生存训练的海龟回到大海,救护存活率达95.6%。该中心还研发了《一种鉴别绿海龟和玳瑁制品的扩增引物及其应用和鉴别方法》和《一种二价抗海蛇毒血清的制备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提高海蛇毒蛇咬伤治疗的成功率,降低致残率,减少血清过敏等并发症。20235月中国海龟保护联盟授予我校全国首家“海龟救助优秀单位”荣誉称号,彰显我校在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能力和重要贡献。


此外,我校“三亚崖州湾我院牧场教学科研示范基地项目”也取得新进展,截至20236月,我校三亚崖州湾海洋牧场已经完成4个警示浮标的安装和全部人工鱼礁的投放工作,一共投放各种鱼礁905个,22616空方,完成了项目任务规定的鱼礁投放量。投放人工鱼礁,为鱼类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和索饵场所,防止底拖网渔船对海底的破坏,有效地保护岛礁性渔业资源,防止海底出现“荒漠化”,全面提升海洋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水平。人工鱼礁可为鱼类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避敌的场所,相当于给鱼类盖了一座房子。

我校将坚持内涵发展,全面加快学科建设向海洋类转型、向应用型转型,致力于建成一所国内有影响力、国际有知名度的热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海洋大学。

(审核:符聪)